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单本
四大名著
人物
侠鬼仙妖神
战争
朝代
文学
儿童
搜索
搜索
热搜:
抗美援朝
红岩
南北朝
岳飞
西游记
兴唐传
金瓶梅
杨家将
霍元甲
大明开国
本版
用户
中国连环画
»
首页
›
连环画
›
人物
›
《蔡伦》 韩伍 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
返回列表
[古代科学家]
《蔡伦》 韩伍 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
[复制链接]
回复
举报
king
发表于 2010-8-22 00: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在发明之一。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是东汉时人。他起初在皇宫内充当内侍(太监),由于很有才学,被汉和帝提升,后来担任了尚方令,负责监造宝剑和其他器械。
2. 当时我国的文化事业已高度发展,司马迁的《史记〉就写成于此前一百多年,但是由于没有纸张,文字的传播很是困难。蔡伦自己也爱好写诗作文,切身体会到这一点,于是努力注意这方面的发掘和创造。
3. 原来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和缣帛。竹、木简很笨重,使用不方便:缣帛是丝织品,虽然轻软,可是代价太高,当时要七百二十斤大米才能换到一匹,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4. 蔡伦翻阅了前人的有关记载,得知从西汉起,就有劳动妇女在制丝绵时得到一层薄蒲的可以用来写字的材料,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东西呢?蔡伦利用休息时间,到郊外去走走看看。
5. 走到制丝绵的作坊,蔡伦果然看到:人们把蚕茧煮熟后,铺在席子上浸到河里,用棍子敲烂成丝绵,把丝绵揭下来,席子上就留有一层薄薄的絮片,剥下晒干,便能在它上面写字了。
6. 丝绵絮片固然由于蚕茧来源少,无法大量生产,但这个生产的方法,给蔡伦以很大的启发。他从作坊走到田头,从田头走到河边,想着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丝绵。
7. 蔡伦广泛收集了各种纤维质材料,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找到了价格低廉、来源充沛的树皮、麻头、破布、废渔网等具有植物纤维的东西作原料。
8. 蔡伦把这些原料铡碎捣烂成浆状,然后均匀地摊了些在细布子上,漏去水分,干燥后细帘上果然留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质,跟丝绵絮片差不多。
9. 把这薄纤维片揭下来,就是“纸”了。尽管原料己改变,因它的前身是丝绵絮片,纸字就从“丝”旁。它比竹木大大轻便,比缣帛要便宜许多,写起字来又吃墨,又光滑,得心应手,十分理想。
10. 公元 105 年,蔡伦把这一重大发明报告朝廷,汉和帝马上通令全国采用。蔡伦造的纸体轻质薄,价廉耐用,为大家所欢迎,很快得到推广。人们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便把他发明的纸称作“蔡侯纸”。
11. 蔡伦的造纸术,后来也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及欧洲等世界各地。后人为纪念这位造纸术发明者,在他的故乡建立了蔡侯祠。蔡伦的伟大功绩,永远受到人类的纪念和尊敬。(完)
古代科学家
相关帖子
•
《李时珍》连环画 绘画 刘旦宅
•
《李春》严启生
•
毕昇
•
王祯
•
葛洪
•
裴秀
•
贾思勰
•
郭守敬
•
马均
•
《鲁班》 施大畏 韩硕
•
鹂道元
•
《黄道婆》 绘画 徐有武 版本 年代不详
•
《华佗》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玉
•
《黄道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汪玉山 钱笑呆
•
《华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贺友直
•
孙思邈
•
宋应星 天工开物
•
张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严启生
•
张遂
•
徐光启
•
明安图
•
《李冰》罗希贤
•
《毕升》 小图版 毕昇
•
沈括 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 陈光镒
•
王祯
•
葛洪
•
裴秀
•
贾思勰
•
郦道元
•
郭守敬
•
《马钧》严启生
•
中国古代科学家(上集)李光羽 谢宝耿
•
中国古代科学家(下集)李光羽 谢宝耿
•
中国古代科学家(续集) 马均 王祯 明安图 孙思邈 宋应星 葛...
•
《徐文长的故事》文学家和艺术家 王亦秋 海鹰
•
黄道婆-(1978)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徐霞客》
•
《误笔成蝇》等8个故事 施大畏 吴山明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
•
《祖冲之》 阴衍江
•
《谈迁》马建邦 談迁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历史学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浏览过的版块
战争
侠鬼仙妖神
四大名著
文学
儿童
单本
朝代
手机版
|
中国连环画
GMT+8, 2025-4-6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