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

 找回密码
 注册

[古代人物传记A]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复制链接]
angel 发表于 2016-4-3 14: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公元 181-34 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向刘备提出了一个统一全国的“隆中对策作为蜀汉政权立国的依据,并积极帮助刘备实现这个计划,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诸葛亮即任丞相。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继续贯彻既定的国策。他在蜀汉统治的我国西南地区,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文化。他赏罚严明,任人唯贤,以法治军,重视耕战,联吴抗魏,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大作用。后来诸葛亮亲自率军进行北伐,由于蜀国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各方面的力量也不如魏国,终于没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最终目标。“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自己也在军中病逝。可是他为统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给了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受到后人的长期追念。这本连环画,是根据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编绘的。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3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5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6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7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9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0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1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3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4.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5.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6.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7.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8.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49.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0.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1.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2.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3.webp 诸葛亮 徐有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54.webp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农民大起义的革命风暴正在兴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于公元一八一年在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诞生了。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父亲当过东汉泰山郡的地方官。诸葛亮因为父母早死,从小过着不太富裕的生活。到了十四岁,他叔父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他就和弟弟一起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去了。
那时候,地主阶级各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着激烈的混战,形势十分动荡。诸葛玄还没有到达豫章,他的位置就已给别人占去了,他只得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去投靠刘表。
公元一九七年,叔父诸葛玄死去后,诸葛亮就在荆州襄阳(今属湖北)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草屋,定居下来。隆中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秀丽山村,汉水在那里缓缓流过。
诸葛亮在隆中有时也“躬耕陇亩”,参加一点生产劳动,在地主阶级中,经济地位仍然比较低下。
他虽然住在隆中,但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邀集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一起谈古说今,议论形势,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多少夜晚,诸葛亮的茅屋里火光不熄。他用心读了大量书籍,研究历史上各种学派的观点,特别喜爱《申子》、《韩非子》等先秦著作。
有一次,诸葛亮对徐庶等三个好朋友说:“如果你们三位去做官,凭你们的才干,是可以当上刺史和郡守的。”他们三人反问诸葛亮志向怎样,诸葛亮却笑而不答。
不过,他常常把自己和春秋战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比,立志要象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和燕国的名将乐毅那样,为改变国家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恰好在公元二O一年,那时还没有固定地盘的刘备,在曹操追逼之下,在北方站不住脚,不得不来到荆州,暂时依附于刘表。
刘备出身低微,小时候曾靠织草席、卖草鞋为生,又曾求学于名儒卢植。他在起兵后的二十年中,一直东奔西跑,寄人篱下,手下除了关羽、张飞等几员武将之外,力量很弱。
刘备这次投靠刘表之后,也并没有受到重用,只能带着少数军队驻在新野(今属河南),给刘表看守门户,抵御曹军。
刘备迫切需要摆脱这种困境,扩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就趁机积极活动,以求得到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物色其中有能力的人。
一天,刘备去拜访当地名士司马徽,讨论天下大事。司马徽感叹地说:“真正能看清当今天下形势的英雄俊杰,只有我们这儿的“卧龙”和“凤雏”啊!”
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连忙问司马徽:“你说的“卧龙”和“凤雏”是谁?”司马徽笑着回答:““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可是刘备对他们两人却并不了解。
这时,已经投奔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对刘备说:“诸葛亮此人,真不愧是“卧龙',将军愿意去向他求教吗?”
求贤心切的刘备,马上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不料徐庶却摇摇头说:“将军如果真心诚意要请他出来,就必须亲自登门拜访,万万不能召唤他到这里来。”
公元二O七年冬天,刘备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冽的北风,亲自来到隆中访问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去朋友家了,没有遇上。刘备就请诸葛亮的看家童子转告,说他改日再来求见。
第二天,刘备去时,还是不巧,诸葛亮因事外出,刘备又跑了个空。但他毫不灰心,准备再次拜访。
第三天晌午,刘备到了隆中诸葛亮的茅屋,诸葛亮兴冲冲地健步出来迎接刘备。这就是有名的“三顾茅庐”。那时诸葛亮才二十七岁。
诸葛亮引刘备步入布置简朴的书房,相互寒暄以后,刘备十分诚恳地向诸葛亮请教安定天下的大计。
刘备开诚布公地说:“当今朝廷日渐衰落,奸臣作乱,混战不休,我想复兴汉室,安定天下,但自己智力短浅,没能达到这个目的。今日特来求访,听取先生高见。”
诸葛亮见刘备胸怀大志,态度诚恳谦逊,于是就从书柜里取出一幅地图,在桌上铺了开来。他指着地图,把自己对局势的见解一一讲给刘备听。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把持朝政以来,豪杰并起,争霸天下。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而兵力少,可是他打败袁绍,转弱为强,不仅靠“天时',而且靠“人谋”。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我们确实不能同他争锋。”
诸葛亮站起身来继续说:“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那里地势险要,人心归附,有才能的人乐意为他效力。我们可以同他联合起来,互相声援,而不能企图吞并他
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指出荆州是英雄用武之地,益州是天府之国,刘备如能占有两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那末一旦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出兵,统一天下,一定可以成功。
诸葛亮的这番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频频点头,极为佩服。他邀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己实现重振汉业的愿望。
诸葛亮愉快地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了居住十多年的草庐。“隆中对”就成了刘备和诸葛亮今后行动的纲领。
诸葛亮一到刘备军中,立即帮他把军队由数千人扩大到数万人。刘备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大事,相处十分融洽。
不料与刘备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等人,对此很不满意。刘备感慨地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比鱼儿得到了水,你们应该同我一样高兴才是。”
公元二O八年秋天,已经平定了北方的曹操,怀着统一中国的雄心,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荆州,在长坂坡把刘备打得大败,并准备乘胜进攻东吴的孙权。
这时,刘备面临着被吞没的严重危险。他赶忙请诸葛亮来商量大计。
诸葛亮对刘备说:“抗击曹军已迫在眉睫,将军势单力薄,恐怕不能取胜。”刘备听了,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诸葛亮沉思了一下说:“我愿意前往东吴,向孙将军讨教联合抗曹的大计,请快下命令吧!”
第二天,诸葛亮就乘船渡江到东吴去。江水滔滔,大雁南飞,诸葛亮想到此行事关重大,心潮翻滚,不能平静。
诸葛亮在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了孙权,故意试探说:“曹军南下荆州,威震四海,将军也得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倘若能战,就该马上与曹操一刀两断,否则还不如趁早归附曹操。再犹豫不决,大祸就要临头了!”
孙权听出诸葛亮话中有音,马上反唇相讥:“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回答:“刘备是王室后代,英才盖世,宁可死也不会拜倒在别人的脚下。”
孙权激动地说: “我不能以全吴的土地和十万兵众,受制于人!”他表示决心与刘备共同抗曹。诸葛亮又分析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坚定了孙权的信心。这样,刘备与孙权的联盟便建立起来了。
孙刘联盟抗曹,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它保卫了孙权的东吴政权,也使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诸葛亮乘胜进占益州,消灭了那里的刘璋割据势力。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辅助自己,着手建立了蜀汉政权。
不久,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取得了汉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公元二二○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第二年,刘备在诸葛亮建议之下,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又称蜀汉),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协助刘备治理蜀国。他组织手下官员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律,名叫《蜀科》,作为蜀汉实行法治的依据。
诸葛亮批评了刘璋他们所搞的“仁政”,对违反法律的人,给予严厉的惩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大族的专权横行,限制了他们随意兼并土地,侵夺人民财产。
诸葛亮严于执法,引起了一些豪强的不满和反对,这种斗争也反映到蜀汉政权内部。蜀郡太守法正对诸葛亮说:“我们用武力占据了益州,还没有在地方上推行恩德,你应该把刑法放宽些才是。”
诸葛亮立即写信批评法正。他说:“用恩德去拉拢豪强,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横行不法,弊病很多。我们现在就是要加强法治,赏罚分明,才能有条有理,把国家治好。”
益州有个豪强大族名叫彭兼(yàng样),他当上了益州治中(主管文书的州官)更加专横跋扈。诸葛亮十分注意他,建议刘备降调了他的职务。彭兼不知改悔,反而去煽动平西将军马超,妄图发动武装叛乱。
诸葛亮立即下令逮捕彭兼,依法处死。
曾任长沙郡太守的廖立,原为刘备、诸葛亮所重用,但他在东吴攻打荆州三郡时,竟丢了长沙,只身逃命。后来做了长水校尉,更加狂妄,经常造谣诽谤,攻击朝廷,挑拨君臣关系。
诸葛亮根据大量的告发材料,公布了廖立的罪状,毫不留情地罢了他的官,将他流放到汶山郡从事农耕。诸葛亮这种信赏必罚的严肃态度,受到了部下的拥护。
同时,诸葛亮积极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做到足食足兵。他曾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并命令汉中太守兼任“督农”(屯田官)。后来还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组织军民一起屯田,供应军粮。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诸葛亮很重视兴修水利。他专门设置了“堰官”,还派了一千二百个壮士,去维护蜀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诸葛亮还重新恢复了被东汉政权废弃的盐铁官营政策,专门设置了“司盐校尉”等官职来管理盐铁生产,打击了豪强大族的经济势力,扩大了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这些,对于发展蜀国的经济有很大作用。
诸葛亮研究兵法,重视训练有纪律的军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些新的武器。如连弩箭,长八寸,一次能发出十支箭,威力很大。还有一种锋利的钢刀。
诸葛亮提倡节俭,并且以身作则。他主张丰年不要奢侈浪费,平时要注意储备,防备灾荒。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改变了过去刘璋割据时期的贫弱状况,社会经济有了发展,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国富兵强的繁荣景象。
可是刘备称帝后不久,就在吴蜀夷陵之战中被打得大败。这是一场违背诸葛亮联孙抗曹方针的错误战争。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刘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在临死前把诸葛亮召来,感慨地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然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业。”接着嘱咐诸葛亮:“我的儿子刘禅(即阿斗),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没有出息,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感动地说:“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幼主,必要时将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临终时,刘备遗诏给刘禅,一再叮嘱他对待诸葛亮要象对待父亲一样,经常向他讨教。
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除了教刘禅读书外,对蜀国里里外外的一切事情,不论大小,都亲自处理。而刘禅却表现得昏庸无能。
那时,在蜀汉政权统治较为薄弱的南中几个郡的分裂割据势力,乘机发动武装叛乱。其中为首的是益州郡的汉族大地主雍闿(kǎi 凯),他曾杀掉了太守正昂,又把继任太守张裔绑架起来,送到孙权那里请赏。
雍闿用卑劣的手段,挑拨民族关系。他指使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四处散布谣言:“汉官要征收胸前尽黑的乌狗三百头,玛瑙三斗,三丈长的木杆三千根,办不到就要杀头。”就这样煽动群众起来响应雍闿的叛乱。
“越巂(sui髓)郡叛乱”,“牂(zāng赃)柯郡谋反”,······南中告急的文书飞向成都。蜀国南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一时乱云滚滚,严重地威胁着蜀汉政权的统一和巩固。
诸葛亮考虑到当时刘备刚死,不便用兵,同时还得提防魏、吴的侵袭,因而对叛乱采取了“抚而不讨”的办法。他派人到南中去,耐心争取雍闿等人放弃分裂割据的企图。
使者接连给雍闿递交了六封信,反复说明利害,可是都遭到了雍闿的蛮横拒绝。牂柯郡的叛乱头目朱褒还把诸葛亮派去的使者杀了。
诸葛亮抓紧这段时间,一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内部,恢复和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另一方面,着手重建在夷陵之战中破裂了的蜀吴联盟。
一天夜晚,繁星点点,诸葛亮在书房里踱步。他回想起柴桑说盟的情景,想到了孙权,想到了刘备,又想到了刘禅,想到了蜀国的多难之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会儿,传来了一阵清脆的敲门声。诸葛亮开门一看,正是尚书邓芝。邓芝是刘备生前所重用的一个大臣,此刻,他好象知道了诸葛亮的心事。
邓芝开门见山,和诸葛亮一起分析了蜀国动荡的形势,指出:“如今后主初即帝位,国事多变,正象丞相在隆中时所说,与孙权结成盟好关系,看来还是当务之急。”
诸葛亮一听,顿时兴奋起来,拍着邓芝的肩膀说:“我也是这么想啊!可是派谁到东吴去重新结好呢?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我终于找到这个人了。”
邓芝忙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笑笑说:“就是你呀!”话音刚落,邓芝也不禁笑起来了。第二天,诸葛亮就派邓芝带着名马、蜀锦等礼品,出使东吴,去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邓芝一到东吴,由于孙权和曹魏没有断绝关系,态度举棋不定,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看到孙权顾虑重重,也猜中了他的心思,就先给孙权写了封信,表明来意。
孙权接到来信,只见上面写着:“我这次来到吴国,并非单为蜀汉,也是为了吴国的大事啊!”孙权想看看他究竟怎样为吴国而来的,因此决定接见邓芝。
邓芝对孙权说:“吴蜀两国地处险要,大王和诸葛亮都是当世英雄,两国联合行动,好比唇齿相依,进能兼并天下,退能鼎足而立。反之,魏军南下,蜀国也乘势前进,恐怕江东将不再为大王所有了。”
孙权沉思了很久,说:“你说得好极了!”不久,孙权也派使者访问蜀国,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断加强。
蜀吴联盟恢复、国内经过整顿以后,蜀汉政权进一步巩固起来了。这时平定南中叛乱的条件已经成熟。公元二二五年春天,诸葛亮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深入“不毛之地”,讨伐叛乱。
诸葛亮在出师前认真听取了部下的意见。在离开成都时,参军马谡(sù速)恋恋不舍地相送了几十里路。
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的那些头目,凭着地势险要,今天降服,明天又反。因此用兵的道理应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丞相能够征服他们的心,那就好了。”诸葛亮十分赞赏马谡的这个建议。
诸葛亮分遣三路大军,向南中进攻。不久就平定了越巂和牂柯两郡,然后集中力量向叛乱的中心地区益州郡进军。诸葛亮军纪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使叛乱势力更加孤立。
大军穿过人烟稀少的山岭,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金沙江),进入益州郡。这时,煽动叛乱的总头目雍闿,已经在叛乱势力内部的火并中,被部下杀掉了,孟获代替雍闿做了叛军的统帅,继续顽抗。
孟获在南中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已摆开阵势,准备与诸葛亮比一比高低。
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使南中地区为巩固蜀汉政权服务,他指示部下在同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能伤害。经过一场激战,孟获被俘了。
蜀军旌旗蔽空,金鼓喧天,气势雄壮。孟获被活捉后,诸葛亮特地带他去参观蜀军的营垒和军粮器械,还指挥军队列成威武的阵势,进行各种演习。
诸葛亮对孟获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倔强地说:“过去不知虚实,才打败了。今天看了你们的营阵,也不过如此。如果有机会再战,我一定能取得胜利。”
诸葛亮看到孟获不服,就笑着放他回去,让他重整旗鼓,集合军队,再来交锋。
孟获回去后,果真作了一番准备,与诸葛亮再次较量,结果还是兵败被俘。可是孟获依然不服气,诸葛亮又再次把他放回去。
就这样,一连打了七仗,对孟获“七纵七擒”。当第七次捉住孟获,诸葛亮又要放他回去重新再战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现在我算服了,今后我们南人决不再反叛了。”这时,三路大军会合于滇池,南中宣告平定。
南征胜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蜀汉政权。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争取他们的代表人物参加蜀汉政权的工作,有的还给当了大官,如孟获就做了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
同时,诸葛亮也重视发展南中地区的经济。如教当地少数民族从山林迁居平地,使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又派人修建了一些通往内地的交通道路。
诸葛亮还从那里的少数民族中,选拔了一支强悍善战的军队,号称“飞军”,连同他们的家属迁到蜀中。南中特产的金银、战马等,也都源源不断地运往蜀中。所有这些,都增强了蜀国的力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南中这个后方已比较稳定,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也比较巩固,诸葛亮就操练兵马,积极准备北伐曹魏,向着“隆中对”中定下的奋斗目标——统一全国迈进。
公元二二六年,魏文帝曹丕死了,明帝曹睿(rui瑞)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就在第二年亲自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开往汉中一带,伺机进攻魏国。
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其中指出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希望刘禅奋发图强,任人唯贤,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同时,诸葛亮还表示了“北定中原”的决心。
公元二二八年春天,诸葛亮大军向祁山推进。他为了迷惑魏军,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由斜谷出兵夺取魏国的郿城。蜀军攻郿的情报迅速传到了魏都洛阳。
魏明帝原来没有估计到蜀国会来进攻。他匆忙派大将曹真赶到郿城。却不料诸葛亮的军队所向披靡。祁山以北曹魏所属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相继响应蜀军,关中形势顿时紧张起来。
魏明帝又一次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他决定亲自到长安坐镇,以壮魏军的声势,并派大将张郃(hé合)领兵万人,迎击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魏国的部署后,深感这场战斗不同寻常,必须认真对待。他亲自选定马谡担任前锋,进驻军事要冲街亭。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务必守住街亭这个咽喉,切勿轻举妄动。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深得诸葛亮的器重。这次到街亭看了一下,就满不在乎地说:“此处峰峦重迭,真是天险!我看在山头安营扎寨,可以稳守街亭。”
马谡的副将王平,多次劝阻说:“如果我们舍水上山,那末魏军前来,占据通道,切断水源,我们不就被困死在山上了吗?我们要记住丞相的嘱咐,不能疏忽大意啊!”可是马谡仍然自以为是,命令部队上山扎寨。
正在这时,张郃指挥的魏军向街亭压来,把蜀军团团围困在山头上,又切断了汲水道路,使马谡的军队成了瓮中之鳖。蜀军饥渴难熬,心慌意乱,无力再战,结果被魏军打得大败,街亭失守。
这样,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北伐,就因街亭失守,丧失了前进的据点而失败了。诸葛亮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只得暂时退回汉中。
诸葛亮查明了街亭失守的原因,立即下令逮捕马谡问罪。他厉声对马谡说:“此次出兵,我一再叮嘱你要十分小心防守,而你却违背军令,又不听王平的劝告,独断专行,几乎全军覆没,理应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写信给诸葛亮,讲到了同他的关系好象父子一样,要求诸葛亮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后代。诸葛亮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但一想到国家统一的大业,立即按捺住悲痛的心情,毅然下令依法处斩马谡。
参军蒋琬从成都来到汉中,知道了这件事,对诸葛亮说:“现今天下未定,而杀了马谡这样的智士谋臣,岂不可惜啊!
诸葛亮果断地回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是因为他军法严明。现在天下尚未统一,我们北伐中原刚刚开始,就为了马谡而不顾军法,那以后怎么能指挥部下同敌人作战呢?”蒋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诸葛亮赏罚分明。在街亭之战中,王平坚守岗位,多次向马谡提出正确意见,最后又积极掩护蜀军撤退。诸葛亮就提拔他当参军,统率五部兵马,还给了其他的封赏。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使诸葛亮思潮起伏,百感交集。刘备临死时的话音又在他耳边回响:“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悔恨没有听刘备的话,用错了人,心情十分沉重。他上书刘禅,请求依法降职三级,作为惩戒。
诸葛亮退兵以后,有人劝他调更多的兵力伐魏。诸葛亮说:“这次在祁山的军队比魏国多,可是打了败仗,可见原因不在于兵将多少,主要取决于指挥是否得当。希望大家多多指出我的缺点,帮助我完成统一的大业。”
诸葛亮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继续抓紧时间,整训军队,严申军纪,筹集粮草军械,准备再度北伐。蜀国的士气很快又旺盛起来。
这年冬天,诸葛亮趁魏军被东吴打败、关中空虚的机会,第二次兴师北上。这次他出兵散关,围攻魏国的战略要地陈仓。但遇到了陈仓守军的顽强抵抗,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没能打胜。
诸葛亮因为蜀军粮食快用完了,又听说魏将曹真的援军即将赶到,只得再一次领兵撤回汉中。在路上,蜀军杀死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下一年的春天,诸葛亮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次总算取得了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的微小胜利。由于力量不足,蜀军没有继续北进。
这时,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并派人告知蜀国。蜀国有一部分人认为孙权称帝不合“正统”,主张同东吴断绝关系。诸葛亮排除了种种干扰,决定遣使祝贺孙权称帝,进一步发展蜀吴联盟,以便集中力量攻打魏国。
在蜀军打下武都、阴平的次年,魏国派曹真、司马懿、张郃等进攻汉中。诸葛亮严阵以待,积极防御。由于连续一个多月的大雨,道路不通,军粮转运困难,魏军不得不退走。诸葛亮也没有向北追击。
诸葛亮分析几次交锋的情况,深深感到除兵力和指挥方面的因素外,在艰险的蜀道中,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是同魏军长期较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他总结了许多人的实践经验,制造了一种新型的运粮工具—“木牛”。这是一种人力独轮车,便于在山间小道上行驶。每一“木牛”可以装运一个人一年用的粮食,每天能走几十里路,而运粮的人又不太疲劳。
公元二三一年,诸葛亮第四次整军北伐,再出祁山。由于发挥了“木牛”的作用,粮食供应显著改善。那时,魏将曹真病重,魏明帝就急召司马懿率领张郃大军赶往祁山,抗击蜀军。
诸葛亮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带领蜀军主力北上迎战司马懿。那时正是初夏季节,诸葛亮打败了驻守在上邽(gui归)的魏军,并且趁势在那里收割了黄熟的麦子,补充自己的军粮。
诸葛亮接着准备同魏军主力决战。可是司马懿针对蜀军远征,粮食接济不便,因而急于求胜的情况,主动避开蜀军锋芒,凭险坚守,拒不出战。但同时却紧紧盯住蜀军,不让诸葛亮有可乘之机。
张郃等魏军将领,对司马懿按兵不动,很不理解。他们纷纷请战,有的甚至激动地对司马懿说:“司马公害怕蜀军象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笑话吗!”
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不得不派张郃去解祁山之围,自己领兵进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大破魏军,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司马懿打了败仗,决计退兵保营,不再出战。
正在两军相持的时候,诸葛亮忽然接到都护李严(当时主管运粮)派人送来的急信,说是后主命令诸葛亮马上还军。诸葛亮十分惊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正好军粮也快用完,就急忙收兵,撤回汉中。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大军撤走,就派张郃紧紧追击。蜀军退到木门谷一带,眼看张郃追兵将到,而这里地形险要,正好埋伏。于是就在必经的路上,削去大树上的皮,写了“张郃死此树下”几个大字。
果然,张郃带兵赶来,看到这几个大字,怒火中烧,喝令劈树。埋伏在两旁高山上的蜀军,突然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张郃也被飞箭射死。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立即找李严查问。原来李严因为运粮遇雨,完不成任务,就假传皇帝命令,要诸葛亮回来,以后又对刘禅说诸葛亮是伪装退军,以诱敌出战的,企图推卸罪责。李严被诸葛亮问得矛盾百出,十分狼狈。
诸葛亮对李严这种欺上瞒下、两面三刀的卑劣行径,大为恼火。虽然李严是刘备的老臣,并和诸葛亮一起受诏辅佐刘禅,但诸葛亮对他的严重错误,绝不宽恕。诸葛亮上书刘禅,坚决罢了他的官,将他徙居外地。
经过几年的征战,蜀国消耗很大。诸葛亮就督促军民种田练武,积蓄力量。此外又在“木牛”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效率更高的运粮工具—“流马”。“木牛”“流马”川流不息地将大批军粮运到北伐前方,准备再战。
三年以后,即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杀出斜谷口,第五次北伐曹魏的序幕揭开了。同时,他还派使者到东吴,约请孙权从东面出兵配合,夹击魏军。
魏军渡过渭水,背河筑垒,抗拒蜀军。蜀魏两军在渭南遥相对持。
诸葛亮看到魏军粮足势盛,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决定“分兵屯田”:派士兵杂居在当地居民中间,一起从事耕种,一面打仗,一面生产。准备在这个基础上,同魏军长期作战。
魏明帝知道诸葛亮这次部署不同往年,除派兵增援司马懿外,特地指示司马懿:必须“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等诸葛亮没仗可打,粮食发生困难而不能不撤退时,出兵追击,就可以获得全胜。
在东边,孙权应诸葛亮之约,派大军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坐着龙船东征。孙权见势不妙,认为没有取胜的把握,不久就退兵了事。
诸葛亮眼看联吴攻魏的计划落空,自己也已同司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他屡次派人向魏军挑战,可是司马懿严令部下坚守不出,使蜀军无隙可乘。
有一次,诸葛亮特地让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和装饰,还写了一封信给司马懿说:“你如果甘愿象妇女那样胆小怕事,就收下这套衣服,不然就决一死战。”诸葛亮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引诱魏军出击。
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侮辱他们,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惩罚蜀军。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情绪,他故意给魏明帝上书“请战”。
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心,他叹道:“兵法上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要开战,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战呢?这只是做给他部下看的,他本来是打定主意不想出兵的啊!”
果然,魏明帝很快派人到军中重申了不准出战的命令。魏军的情绪逐渐平息。可是诸葛亮却愈来愈感到不安。他日以继夜地为克服实现统一事业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而耗尽心血。
诸葛亮决定再派使者到魏营,名为下战书,实则观察司马懿的动静。司马懿心中有数,照例收下战书,却故意不谈战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
使者告诉司马懿说:“诸葛公起早睡晚,军务繁忙。士卒犯法,处罚二十板以上的,都要亲自审批,可是吃的东西却很少。”后来,司马懿对一些部将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看来他活不了多久了。”
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与魏军作战的机会,使诸葛亮寝食难安,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终于卧病不起。
消息传到成都,蜀主刘禅派专人到军中探望诸葛亮,并询问国家大计。过了几天,那人又来探问。这时诸葛亮病更重了,他说:“我死之后,蒋琬可以接替我的工作。”又问蒋琬以后是谁,诸葛亮说:“费祎(yi衣)可以。”
诸葛亮自知病危,在临终前,面授机宜,向杨仪、费祎、姜维等布置了军中后事,拟订了对付魏军的计划。
这年八月,诸葛亮怀着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事业的无限惋惜心情,在满天星斗的一个夜晚,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死后,杨仪等按照原定计划,整顿军马,从容不迫地撤回汉中。司马懿听说蜀军后撤,急忙带着军队追赶上去。
蜀军见魏兵逼近,就掉转军旗,擂着军鼓,摆出向魏军冲杀的架势。司马懿怀疑蜀军故意引诱魏军深入,立即退兵,不敢再追。于是蜀军安然撤走。当地老百姓流传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等蜀军退尽后,司马懿到诸葛亮生前驻兵的地方去察看,只见营垒设置,有条不紊,不禁啧啧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虽然高官显位,但生活比较俭朴。他在世时就向刘禅上表,提出死后不要有什么多余的财产。在遗嘱里还要求穿着普通的衣服,埋葬在汉中定军山下(今陕西勉县),不用金银珍宝。他的坟墓至今仍保存着。
诸葛亮为全国的重新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当时蜀国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魏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但他为统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始终为后人所追念。
今天,在四川成都还保存着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他的著作和事迹,集中编订在《诸葛亮集》中。

相关帖子

手机版|中国连环画

GMT+8, 2025-4-5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