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

 找回密码
 注册

[革命先辈A]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

[复制链接]
andy 发表于 2019-4-17 23: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挺是大革命时代的中共党员,著名的军事指挥员。抗战时期,他担任新四军军长,率领部队英勇作战;在皖南事变中负伤被俘,长期被蒋介石囚禁。叶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都保持了共产党员崇高的气节和高贵的品质,是值得后人永远崇敬和怀念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个少年是广东惠阳县会水楼村一个佃农的儿子,一九一一年十五岁时考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他就是后来成为军事家、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的叶挺。
两年后,叶挺升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他课余关心国家大事,爱读进步书刊;曾经给《新青年》写信,表达他愿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志向。
他以优等生资格,于一九一六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九一八年毕业。二十二岁的叶挺决心投身于打倒军阀、统一祖国的事业。他奔赴福建漳州,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粤军。
一九二O年,粤军向盘踞两广的军阀发动进攻。叶挺带领一支一百余人的先锋队,一路上奋勇作战,击溃敌人,为主力开路,打回广州。
一九二二年五月,风闻陈炯明阴谋叛变,孙中山为了安定军心,带了担任警卫团二营营长的叶挺,到广州坐镇大总统府。
这年六月十五日,忽然得到确实消息,陈炯明要炮轰总统府。叶挺一面布置任务;一面连夜护送孙中山脱离险境,到长堤路下船,乘军舰去黄埔。
次日凌晨,叛军发动猛烈攻势。叶挺指挥警卫营沉着还击,多次打退敌人。但敌众我寡,形势十分危急。叶挺断后,用机枪压住敌人火力,命战士迅速保护孙中山先生的眷属突围。
叶挺完成了掩护任务后,将整箱银元撒在地上;趁叛军纷纷争夺银元,自己翻越围墙,离开险地。
一九二三年,孙中山聚集力量,收复广州,建立大元帅府。叶挺回到他身边。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叶挺衷心拥护。
第二年秋天,叶挺奉命出国去苏联留学,进了莫斯科东方大学。
他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广泛接触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人。半年后,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路。
他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回国,不久受党组织的派遣,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这是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在广东肇庆驻防。
独立团大多数干部是共产党人。叶挺重视部队的政治教育工作。他亲自上课,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
他严格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战士们一起出操、射击,摸爬滚打,大大鼓舞了官兵的练兵热情,使他们很快掌握了各种战斗技能。当地群众称赞叶挺的部队“文武双全”!
有一次第四军副军长到肇庆视察。独立团与其它国民党部队迥然不同的风貌,使这个国民党人点点头又摇摇头,既钦佩又惊讶。他认为独立团“太红了!”叶挺却说:“要红了才能打胜仗。”
是的,独立团红得很。因为团长叶挺是经常向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同志请示、汇报工作。
肇庆的邻县高要,农民运动发展得很快,一九二五年冬天,组织了农会,成立了农民自卫军,开展抗租斗争。
地主豪绅企图扑灭革命烈火,纠合匪徒五百余人,屠刀首先伸向高要第一区农会所在地领村。一九二六年一月三日凌晨,匪徒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叶挺得到消息,马上先派独立团一营,赶到领村去支援农民自卫军,打退地主武装。
紧接着,叶挺亲自带领部队,来到劫后的领村,深入访贫问苦,慰问受害百姓。农民自卫军和群众得到革命军的支援,坚定了与地主豪绅作斗争的信心。
地主豪绅拒不接受叶挺要他们赔偿损失、惩办祸首的命令,反而用封建迷信蒙骗了三千来人,组织号称刀枪不入的“神功仔”,要与革命军较量。
三月五日,“神功仔”胸挂护身符,口念咒语,向独立团和农民自卫军发起进攻。叶挺看了这伙怪模怪样的乌合之众,先命令战士只放朝天枪。
“神功仔”还不后退,叶挺让战士开了一排枪,撂倒三个;其余的看护身符和咒语都不灵,这才掉头逃跑,窜回老窝罗建村。
叶挺率领部队和农民自卫军追进罗建村,只见围墙高耸,炮楼矗立,地主武装仗着居高临下,负隅顽抗。那些“神功仔”又神气起来了。战士们要求炮轰。
为了保护村里的百姓,叶挺不让开炮,命令宣传队发起政治攻势。宣传队向敌人大声喊话:“神功仔,真正穷,不要穷人打穷人,不给地主来利用,要为农会打冲锋!”
“神功仔”动摇了,纷纷放下武器。叶挺指挥部队分路猛攻,打得那些少数顽固分子也投降了。
战斗的胜利,迫使地主豪绅低头认罪,赔偿了农会的全部损失。叶挺严惩了几个祸首,把缴获的枪支弹药发给农民自卫军,扩大了革命武装。
领村附近的农民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农会,建立自卫军,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当叶挺率部队回肇庆时,群众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一年的三月里,湖南暴发了驱逐军阀赵恒惕的运动。吴佩孚借口援赵,进行“南伐”。广东革命政府派叶挺的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增援湖南革命军。
五月一日,独立团从肇庆出发,路过广州,叶挺见到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召开连以上党员干部会作了指示,最后勉励大家说:“武汉见面。”
部队乘火车到韶关后,继续向湖南前线挺进,就得翻山越岭了。叶挺把全团仅有的一匹白马让给病员,自己和战士一起跋山涉水。
五月三十一日晚上,独立团抵达永兴县,接到湖南驻军的告急电报。叶挺率部队冒着大雨,急行军前往救援。
六月二日到达战略要塞仁安,叶挺作战前动员说:“我们这支北伐先锋队,不但代表革命军,而且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这是北伐中第一仗,一定要打胜!”
叶挺率领部队绕到敌军侧后,猛攻敌军接合部的薄弱地方,打得敌人六个团全线崩溃。北伐首战大捷,稳定了湖南战局。
北伐大军于七月九日正式出师。独立团在前面开路,长驱直入,所向无敌。至八月二十四日,胜利结束湖南战区的战斗。叶挺率部队进入湖北境内,直逼武汉的南大门汀泗桥。
汀泗桥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吴佩孚恃为天险,调遣主力部队死守,妄图挡住北伐军进攻武汉。
北伐军分左右两翼发动总攻。敌人用大刀队督战,顽固抵抗。激战一昼夜,进展不大。
这时独立团调作预备队在右翼。叶挺深入村庄,找到几个老乡,探明山上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从后面进攻敌人。
叶挺请老乡引路,率部队翻越陡峭高山,穿过羊肠小道,绕到古塘角。
独立团突然攻打敌人的背部,打得敌人乱了阵脚;正面的北伐军乘机掩杀,前后夹攻,占领了汀泗桥。
叶挺率部队乘胜向咸宁城推进,一举打垮守铁路桥的敌军,神速地夺下这一军事重镇。
三天后,独立团奉命作为前锋部队参加攻打贺胜桥的战斗。据侦察报告:吴佩孚纠集两万多兵力,亲自督战;为提防北伐军又绕到背后进攻,构筑了纵深十余里的坚固工事。
吴佩孚竟然疯狂叫嚣:“要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叶挺听说后,决心以贺胜桥一战而彻底击溃吴佩孚。部队突破敌人前沿阵地,生龙活虎般向纵深推进。
不料后续部队远远没有跟上,前锋进入敌人防御阵地太深了,遭到三面炮火的攻击,进退维谷,十分危急。叶挺当机立断,向吴佩孚的指挥所和炮兵阵地印斗山进攻。
独立团的六挺机枪在印斗山西南山坡上打响了。一千多名战士杀入敌群,杀得敌人哭爹喊娘,屁滚尿流。
独立团捣毁了敌人的指挥所,摧垮了敌人的炮兵,北伐军各部乘势全线进攻。曾经疯狂叫嚣“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的吴佩孚,丢了贺胜桥,仓皇乘车逃往武汉去了。
北伐军直逼武昌,九月五日开始攻城。独立团担任通湘门到宾阳门的攻城任务。第一营是奋勇队,由一营长曹渊率领战士突破一个缺口,登上城墙。
但是其他各路军的奋勇队都没有接近城墙。一营的奋勇队孤军作战,寡不敌众,一百九十一人全部壮烈牺牲,营长曹渊同志也以身殉难。
叶挺把悲痛化为力量,亲自摸到城边,侦察地形,决定改用坑道战术。
他还把一辆缴获来的铁甲车,用钢板沙包装备得更加坚固,开到城门附近掩护坑道作业。他冒着敌人的炮火,走在搜索兵前面,指挥战士挖坑道。
十月十日,叶挺带领全团顺着坑道,象一阵旋风卷向城下,用云梯爬城成功。独立团占领了蛇山,突入武昌城;后续部队紧紧跟上,把两万多守城的敌人全部歼灭。
独立团威震全国,被誉为铁军。叶挺荣获北伐名将称号。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国民革命军进行扩编,叶挺升任师长。独立团改编为七十三团。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为了防备敌人的军事包围,国民革命军主力于四月十七日开出武昌城,奔赴河南前线。党决定叶挺兼任武昌卫成司令,留守武汉。
五月十七日,鄂西夏斗寅部在蒋介石策动下叛变,偷袭武汉,一直打到离武昌四十公里的纸坊镇。
叶挺率铁军阻击,亲自到正面阵地指挥部队,很快收回纸坊镇;又率领部队乘胜前进,击溃夏斗寅的同伙杨森部,使武汉转危为安。
七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头目张发奎为了保实力、争地盘,进行东征。隶属于他的叶挺部随队离开武汉,乘船往九江。
几天后,汪精卫撕下“左派”伪装,公开叛变革命。他与张发奎在庐山密谋,电令叶挺和二十军军长贺龙上山开会,部队到德安集中待命,企图扣留叶、贺,夺取兵权。
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与叶挺、贺龙在鄱阳湖的一只小船上讨论决定:叶、贺不去庐山开会,部队不去德安,迅速开往南昌。
这时,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举行南昌起义,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组织领导这次起义。
七月二十八日,前委成立起义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机会主义头子张国焘阻挠起义,周恩来等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八月一日四时起义。
七月三十一日下午,叶挺和周恩来、贺龙等同志在指挥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布置了战斗任务。
起义前夕,担任南昌公安局长的朱德同志,以宴请为名,扣押了敌二十三和二十四两个主力团的团长,为顺利消灭这两个团创造了条件。
起义因叛徒告密,提前两小时举行。红色信号弹在南昌城头升起,叶挺指挥部队向贡院敌二十三团发起猛攻。
敌人慌忙向北逃窜。早已布置在水观音亭上的起义部队用机枪伏击,敌人只得全部缴械投降。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叶挺与周恩来同志冒着炮火来到二十四师指挥部,指挥消灭松柏巷天主教堂敌七十五团的战斗。
二十军在贺龙、刘伯承指挥下,攻占了敌军总指挥部,消灭了伪省政府、大营房、老营房的敌军。经五小时的激战,共消灭守敌一万多人,完全控制了南昌城。起义成功了!
起义军迅速进行整编,编为三个军,叶挺任十一军军长。朝夕盼望的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官兵群情激奋,万众欢腾。
蒋介石和汪精卫调集反革命军队,企图包围南昌,消灭起义军。八月三日至六日,起义军领导机关和部队,迅速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军。南昌人民扶老携幼,挥泪送别。
十一军出发前召开会议。叶挺号召:“人人都要有革命精神,要坚韧不拔,战胜艰难险阻,重创革命根据地,再燃革命烽火,焚毁旧世界…………”
这以后,叶挺又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当时党内错误路线的代表王明对叶挺进行曲解和打击,使他愤而出国,与党暂时失去联系。到一九三七年,日寇大举侵华,蒋介石被迫同意抗战,国共再度合作。共产党提出: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其余在南方保存和发展的武装力量整编为新四军,提名请已从欧洲回国的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叶挺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叶挺到南京会见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商谈时二人都估计到国民党顽固派表面同意建立新四军,实际却会设法阻挠。但叶挺表示坚决要把这个军搞起来。
接着他于这一年年底到延安接受党中央的指示。毛主席、朱总司令会见了叶挺。在欢迎大会上,毛主席致词:“我们今天欢迎叶挺军
长,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的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同志们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只爬到半山腰,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指示的道路走·
叶挺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离开延安回到武汉新四军筹备处。他将郭沫若的亲笔题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挂在墙上。
他与党派来的政委兼副军长项英一起,抓紧时间联系各地游击队,商谈落实改编工作。
叶挺动员了大批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参加新四军。人群中有一位带着小提琴的,就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歌的作者任光。他的爱人也来了。还有许多爱国青年和华侨子弟。
新四军军部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在南昌成立那天,国民党第三战区派来一个“点验大员”。他见战士年龄不一,装备很差,有的还扛着梭镖大刀,轻蔑地说:“这些人去打日本,不是送死吗?”
叶挺严肃地反驳道:“送死?那将是碰上新四军的日本侵略者!请不要看不起我的战士,他们打起鬼子来个个象下山虎!”
叶挺喜爱每一个新四军战士。他常常到连队去,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斗争经历,鼓励他们英勇杀敌。
新四军集中皖南,军部设在云岭。叶挺指挥部队挺进敌后,头半年就和日冠作战二百多次,江南敌后的抗日局面很快就打开了。但副军长项英受王明右倾投降路线摆布,对于挺进敌后采取消极态度,使叶挺感到为难。
幸得周恩来同志于一九三九年二月来到新四军军部,传达党中央指示,支持叶挺的工作,对项英作了耐心诚恳的说服教育,使叶挺增强了大踏步挺进敌后的信心。
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头三年,共对日伪作战四千余次,击毙击伤和俘虏日伪军十万余人,创立了许多块抗日根据地,使日寇惴惴不安,恨之入骨。
一九四O年十月,敌人向华中增兵,大肆扫荡皖南。其中一路约五千余人,杀气腾腾,直扑云岭新四军军部。
叶挺得到情报,立即率领特务营和教导队,赶往距云岭十五六里的汀潭去阻击日寇。汀潭是云岭的门户。叶挺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和第一团一起,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
日寇碰了个硬钉子,白白死伤几百人,被迫放弃了进犯云岭的计划,掉头东渡青弋江,窜犯泾县去了。
泾县的国民党守军,还未与日寇接触,便弃城逃跑了。
新四军追到,泾县县城已落入敌手,叶挺下令把县城团团围住。他就在城北离城很近的一间小屋里设了指挥所。
日寇出动飞机十几架,想掩护城内的鬼子突围。炸弹不断落到指挥所周围,同志们劝军长离开。叶挺镇静自若,还亲手拍摄敌机滥炸民房的照片。
军首长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激励着指战员。攻城部队越战越勇,很快收复了泾县城。
这一仗的胜利震动大江南北。新四军的声望空前提高,到云岭来慰劳子弟兵的群众队伍络绎不绝,有不少爱国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
可是,忠实执行蒋介石“防共、限共,溶共、灭共”反动政策的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对叶挺扩充新四军的抗日行动,却极其恼怒。
顾祝同公然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气势汹汹地打电话给叶挺,说什么:“不该私自招募兵员,破坏军令法令!”
叶挺说:“象你老兄蹲在上饶按兵不动,自然不成问题;我们天天要同日本鬼子打仗,不补充兵员可绝对不行!你不是口口声声要抗日吗,凭什么反对我增强抗日力量呢?”说得顾祝同哑口无言。
国民党给他们自己的一个军,每月十八万元经费,却只给新四军十二万五千元。新四军的武器更是缺少,光靠夺敌人的枪械当然不够,叶挺只好向国内外老关系筹款,然后设法去香港、澳门买枪。
叶挺夫人买了三千六百支驳壳枪,押运回来,路经上饶,被顾祝同扣留了。叶挺闻讯,带了警卫员连夜骑马出发。
次日到上饶,叶挺不等通报,下马直闯会客室。
顾祝同打官腔:“目前各部武器都很缺乏,望老兄体察大局,谅解本人用意。这批枪,新四军用来抗日,其他军用也是抗日。抗日是共同目标嘛······”
叶挺大怒,在桌上猛击一拳,把两个长颈花瓶都震落在顾祝同脚下。欺软怕硬的顾祝同只得乖乖地将扣留的枪支如数发还。
可是,到这一年的下半年,蒋介石一面与日寇勾勾搭搭;一面加紧反共步伐,掀起反共高潮。何应钦和白 崇禧接连发电报,要新四军撤离江南,移到黄河以北去。
我党中央,为了顾全抗日大局,答应将新四军江南各部北移。国民党电台故意广播这个消息,等于给日寇送信。日寇马上心领神会,加筑碉堡,还把沿江两岸渡江的帆船烧光。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晚,细雨濛濛,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从云岭出发,向北转移。新四军刚撤离云岭,国民党新七师当天占了云岭附近的几个山头。
这一天,原在新四军军部的国民党联络参谋不告而别,不知去向;同时,从上饶新四军办事处逃回来一位同志,他向叶挺报告说,办事处两天前受到突然袭击,其他同志被害,他是化装脱身的!
情况说明形势非常严重。叶挺对国民党指定的北移路线提出怀疑,主张改道;项英对国民党却深信不疑,反对改道。全军照项英的命令向茂林地区行进,来到丕岭脚下。
我军发现丕岭山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国民党预先布置的重兵。我军完全处于挨打的地位。
一月七日,国民党第四十师对我军开了罪恶的第一枪。我军获悉:国民党出动了第五十二师、六十二师、六十三师、一O八师,和川军一四四师,还有八十三军两个炮兵旅!
对国民党顽固派丧心病狂地反共反人民的行为,全军指战员义愤填膺。项英还梦想与顽军谈判求和,派出敌工部长,结果一去不返,显然是被扣留了。叶挺毅然指挥部队反击。
顽军四散溃逃,我军一直追到三溪河。
第二天,部队乘胜进到星潭,侦悉这里只有两营顽军。叶挺主张从这里突破冲出重围,项英却主张改向行动,又主张等去谈判的人回来。讨论达七小时之久,致使顽军缩小了包围圈。
八日,部队刚开始行动就受到顽军的围攻。军直属队不分老幼都组织起来了,伙伕也提着菜刀参战。叶挺手持驳壳枪亲自督阵,激战一直持续到天黑。
当晚,部队进到茂林东南十余里的高坦,在山下一间小茅屋里,叶挺起草两份电报:一份斥责蒋介石背信弃义;一份向延安请示。
在八倍于我的顽军围攻下,我军终于到了弹将尽粮已绝之境。三餐改一顿,一顿也只有稀粥野菜汤了。炊事员给叶挺端来一碗稀粥,叶挺把它倒进大锅野菜汤里。
这时全军在激战中已牺牲七千余人。《新四军战歌》的作者任光夫妇,也壮烈殉难。许多指战员在突围中失去了联系。
叶挺率部冲杀,占领东流山山头,军部到山下石井坑,这是个二十多户的小村。在这里接到延安来电,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叶挺全权负责指挥部队,杀出重围。
十二日,军部决定分散突围。顽军许多架重机枪封锁了突围的所有通道。叶挺冒着枪林弹雨到石井坑前沿阵地,命令迫击炮摧毁敌机枪。他亲自开了两炮。
军长当炮手,全军长眼睛”,炮弹把顽军的几架机枪统统打翻。
下午四时,顽军组织新的进攻,我军指战员用刺刀、石头、拳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终因众寡悬殊,我军损失惨重。
黄昏,顽军向我指挥所发起总攻。叶挺指挥仅存的同志应战,直到交通联络完全被切断,才向后山撤退。
十四日,叶挺左臂负了伤。他给延安发出最后一电,然后烧掉密码,砸毁电台。为了保全尚存的干部和伤员,叶挺不辞赴汤蹈火,带了随从毅然下山,去与顽军交涉。
叶挺见了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义正词严:“我是军长,一切由我负责。蒋介石说我违犯军令法纪,就公开用军法审判,我来公开答辩。有罪我当,下级无罪,你们马上解围放人。”
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假惺惺设宴招待,劝叶挺“归顺”,说什么:“老蒋很关心你。只要你改变态度,发个宣言,说皖南事变是共产党挑起的,就请你屈就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合作抗日。”
叶挺掀翻酒席,大声痛斥:“民族生机将要扼死在你们手里。你们是国家的叛逆,民族的奸徒。合作抗日四个字,亏你顾祝同说得出口!我叶挺头可断,志不可屈!”
从此,叶挺失去了自由。国民党顽固派先把他送到上饶七峰岩一个庙堂里。
不久,他被秘密转押上饶李村。在这个单人囚室里,叶挺起草了一份电报,措词强硬,要蒋介石释放非法逮捕的新四军干部,对皖南事变组织公开审判。
他在囚室的壁上写上了郭沫若赠送的题词和其它大义凛然的词句。
我党对蒋介石在皖南事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给以彻底揭露。重庆新华日报的报导被国民党检查官抽掉了,周恩来同志在报纸“天窗”上奋笔题词。
周恩来同志亲自到重庆街头,和报童一起,把这一天的《新华日报》散发给读者;同时散发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参议员提出的对新四军善后处理的十二条办法。
蒋介石慑于中外舆论,不敢对叶挺下毒手,只能一味地劝降。蒋介石曾下令把叶挺押到桂林山洞里,让叶夫人带着子女去见面,企图软化叶挺,让他答应写悔过声明。
叶挺毫不动摇,写了著名的《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蒋介石又命令把叶挺解到重庆,还给他腾出小洋房。陈诚奉命先去劝降,遭到叶挺的严词痛斥。
蒋介石亲自出马。奴才们以为这一下准能使叶挺投降了。结果是,蒋介石被叶挺责问得无言答对,只好拂袖而去。
叶挺被关进中美合作所。他收到了秘密转来的周恩来同志的亲笔信,信上说:新四军已由陈毅、粟裕重建成七个师,驰骋大江南北。叶挺兴奋得彻夜不眠,把党的慰勉和指示读了又读。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叶挺被转至“白公馆”,受到特务变本加厉的折磨。吃的是发了霉的米饭;牢房里到处是老鼠、臭虫。但集中营里传唱着的正是《叶挺囚歌》。
在我党的严正交涉和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的声援下,蒋介石被迫同意释放叶挺。一九四六年三月四日下午六时,叶挺身穿两件破烂的灰军装,留着蓬乱的头发,光荣出狱。
中共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叶挺在会上说:“我认清了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中国走向和平、民主、富强;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正确地指导人民前进······”
出狱第二天,叶挺给党中央发电:“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
叶挺得悉周恩来同志这一天从延安返回重庆,他冒雨到机场迎接。周恩来同志向叶挺宣读了中央回电。接受他入党。他紧紧拥抱恩来同志,泪如雨下。
叶挺开始参加各爱国党派、民主人士的集会,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为巩固发展抗战胜利成果而日夜忙碌。党组织原来决定安排他休养一段时间,但他再三要求尽早分配工作。
党组织终于答应了叶挺的请求,安排他与周恩来同志一起,作为我党我军的代表,参加了国共谈判中的军事会议;为贯彻整军方案、争取实现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展开了新的斗争。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2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3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4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5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6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7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8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9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0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1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2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3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0.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1.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2.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3.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4.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5.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6.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7.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8.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49.webp 《叶挺》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晋拔 刘启端150.webp

手机版|中国连环画

GMT+8, 2025-4-6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